您现在的位置:苏州东吴医院 > 妇科 >> 妇科肿瘤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正文内容

化瘀消痰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 ,尤其是内异症痛经 ,呈渐近性加剧 ,是目前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之一。西药治疗该病远期效果不甚理想 ,且多数药物副作用较大 ,因此 ,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备受关注。湖北省中医院妇产科的顺惠芳医师采用中药化瘀消痰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新中医》2003年第 35卷第 10期中对此作了报道。

  将 115例该症患者分为 2组 ,治疗组 70例根据辨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湿瘀阻、寒凝血瘀、肾虚血瘀四型 ,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法为主治疗。其处方由当归、赤芍、夏枯草、川芎、血竭、三七末、桃仁、浙贝母、枳壳、生牡蛎、橘核、荔枝核所组成。在治疗时辨证加减。经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加减 ,每天 1剂 ,早晚分服。另配合服用本院本科自制内膜异位胶囊 ,其方由丹参、白芍、三七末、甘草等所组成 ,每次 4粒 ,每天 3次 ,连服 3月为 1疗程。对照组 45例采用丹那唑片治疗 ,每次200mg,每天 2次 ,自月经第五天开始服药 ,当出现闭经后 ,剂量逐渐减少至每天 200mg为维持量 ,连续治疗 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程度、时间和B超、妇检等客观体征的变化 ,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2组间对比及不同证型对比。经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总好了率为 85. 7%,高于对照组 42. 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痛经症状改善较为显著 ,痛经程度明显减经甚至消失 ,痛经评分明显降低。各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治法较好 ,肾虚血瘀型治法较差 (总好了率为 42. 9 %)。

  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可将该病归属于中医学痛经、癥瘕、不孕症、月经不调等范畴。近十多年来 ,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研究 ,认为该病主要与血瘀有关 ,血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此外 ,该病与痰邪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此 ,顺惠芳医师针对“血瘀痰凝”的病理实质及痛经“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 ,采用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的以上中药方剂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故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法。